(相关资料图)
“南水”奔流近3000公里,串联起我国北方最缺水、最盼水的区域。记者从中国南水北调集团获悉,截至2025年11月,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累计向北方调水超838亿立方米,惠及沿线48座大中型城市1.95亿人。
从居民家中的一壶清茶,到复涌的汩汩清泉,再到河湖重现碧波荡漾……南水北调工程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、保障群众饮水安全、复苏河湖生态环境、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“生命线”,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。
在河北省泊头市,南水北调工程让受水区群众彻底告别了世代饮用高氟水、苦咸水的历史,越来越多人告别“氟斑牙”。前八尺高村村民郎立明保存着两口大水缸,以前用来盛苦井水,中线工程通水后,水龙头流出了甘甜的南水,水缸成了闲置的老物件。
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地方通过水源置换、管网升级、智慧运维等举措,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,让群众饮水更加安全、更加优质。
眼下已是初冬,京杭大运河济宁港航龙拱港却一派繁忙。龙拱港相关负责人介绍,作为全国首家全流程无人化、无人运输常态化的内河集装箱港口,龙拱港依托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与铁路形成的“丰字型”大通道,构建了公、铁、水多式联运体系,开通内河集装箱航线29条,通达50多个港口,物贸网络覆盖全国152个城市。
记者从中国南水北调集团获悉,东线北延应急供水工程向京杭大运河补水7.51亿立方米,助力京杭大运河连续4年实现全线贯通,为京杭运河新增运力堪比一条“京沪铁路”。
2018年至今,南水北调工程为华北地区50多条河流实施生态补水,累计补水逾118亿立方米,让工程沿线的河、湖、洼、淀、泉、渠、湿地重现生机。沉睡的滹沱河复流苏醒;永定河、潮白河、北运河、拒马河等河流干涸多年后再次成为“流动的河”;海河流域“有河皆干、有水皆污”状况得到根本扭转;“华北明珠”白洋淀连续7年平均生态水位保持在7米以上。2024年,京津冀治理区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较“十三五”期末分别回升3.29米和7.67米,区域内102眼干涸泉眼实现复涌。
体系化、标准化、智能化的南水北调安全韧性现代水网建设也在提速。今年,南水北调中线数字孪生技术升级至2.0版本,工程运维模式由“被动等”提升到“主动防”;新增六足机器狗“巡查员”,实现从“人工巡”到“人机协同守”的转变;新增AI洪水推演模块,可在30分钟内模拟暴雨引发的渠道溢流风险并生成应急预案,突发污染事件处置效率明显提高。
标签:
新闻排行
图文播报
科普新闻网
联系邮箱:920 891 263@qq.com 备案号: 京ICP备2022016840号-87
版权所有:科普新闻网 cn.kepu365.cn copyright© 2018 - 2023
科普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,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!